纪念币 > 纪念币收藏 > 童年愿望催生钱币收藏之续集

童年愿望催生钱币收藏之续集

来源:收藏世间百态2016年09月05日

认识沈雪斌的人都说,这小伙子是个“有钱人”。这倒不是说沈雪斌资产有多少,而是指他有世界多国的近千枚钱币,其中包括唐朝年间至民国期间的古钱币,新中国成立至今的新、旧版人民币,还有不少稀有的纪念币。近日,记者找到这位收藏达人,见识了他悉心打造的钱币“博物馆”。

收藏钱币20多年

沈雪斌今年37岁,家住莫干山镇南路村。刚开始时沈雪斌收藏的并不是年代久远的古钱币,而是自己的零花钱。

6个月大的时候,因为一次意外沈雪斌脸部被严重烫伤,因为家里贫困没钱做手术,他一直在别人异样的目光中长大。15岁那年,家中东拼西凑为他做了第一次手术,当时的医生说只要坚持做手术他的脸还是有恢复的希望,年幼的沈雪斌把医生的话记在了心里,他让父亲帮自己用竹子做了一个储蓄罐,开始为自己的将来存钱。“我记得医生说手术起码要做6次,那时家里很穷,我就想着要给自己存钱。”沈雪斌说,那时他还亲手在储蓄罐上刻上了希望工程四个字,那是他自己的希望工程。

虽然只是儿时的愿望,但在储蓄罐存钱却渐渐成了沈雪斌的一个习惯。高中以后,沈雪斌在历史课上开始接触古钱币的历史,渐渐地对钱币收藏产生了兴趣。而他储蓄罐里的第三套人民币硬币,则成了他的第一批藏品。

此后,沈雪斌对人民币的收集入迷,而且一发不可收。于是,从1949年至今的中国所有银行金融类的藏品,沈雪斌都照单全收,尽力收藏。他喜欢成套收集,新中国成立后的那些人民币他每年都不落下,他说,其实这些特殊的钞票,很可能经过了不少人的手,只是这些人在使用的时候没有留意到而已。当被他细心收藏,并且按年份一一分类排列在一起,然后装订成册时便成了一件让人感叹的藏品。

“人民币收集得差不多以后,我又迷上了古钱币。”沈雪斌说,自己目前手上年代最早的是唐朝的铜钱,且唐朝到民国期间的钱币都有,乾隆通宝等清朝所有皇帝年号的钱币他全部收集齐全。

钱币折射历史变迁

“不少钱币的背后,都隐藏着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。”沈雪斌指着一张面值5万元的第一套人民币的样币告诉记者,第一套人民币发行之初,只有1元到100元六种钞票。但在实际流通使用中,由于战争动乱、物资缺乏、不法商家囤积炒作等原因,商品价格疯涨。商品的普遍价格都在千元、万元以上。人们买一件普通商品也要携带大沓的钞票,很不方便。所以当时发行的人民币钞票面额越来越大,最后一直到5万元面额才满足了流通的需求。

“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三分钱就能买一包萝卜干,可现在什么也买不到,就是一角和五角硬币也很少有人用了。这说明社会购买力的上升,它们已经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。”有感于钱币的更新换代,沈雪斌说,它们见证了当时的购买力与历史变迁,它们的淘汰与退休,也证明了生活条件的改善与经济水平的提升。

除了继续收藏国内的钱币外,慢慢地,沈雪斌将目光投向了那些五彩缤纷的外币。他常常被那些外国纸币的制作和图案所吸引,而且有些还显得奇形怪状,发行量稀少。钱币的命运与一个国家特别是时代是如此的休戚相关,在沈雪斌的藏品当中,就有一些钱币已经成为历史的记忆——比如一枚南斯拉夫的硬币。由于政权更替而停止使用的钱币,虽然失去了其作为货币的功能,但它却是具有历史意义的藏品。

记者了解到,只要有朋友出国,沈雪斌都会托对方回国时捎带一些外国钱币。现在他收藏钱币的国度覆盖全球30多个国家,这些以人物和风景为图案的钱币,反映了近现代以来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和人文风貌。

心愿是办钱币收藏馆

“1981年的1分硬币,1980年的2分硬币,1979年、1980年、1981年的5分硬币被称为硬币五大天王,如今每枚的身价已经高达上千元,全套五枚要万元以上……”说到自己藏品里的“宝贝”,沈雪斌如数家珍。“这是一套2001年到2012年银行发行的生肖纪念币,我排了12年队才把它集齐。”沈雪斌说,去年有位杭州客人出3万买这套生肖纪念币,他还是没有出手。

不仅仅是简单的收藏,如今沈雪斌还把钱币玩出了花样。“这艘船全部都是用纸币做成的,一共用了500多张一分钱纸币。”沈雪斌拿着一艘帆船告诉记者,他现在常常会用自己收藏的钱币做些艺术品,时不时会有人来他这里求购。

“收藏钱币,是爱好,不是投资。”沈雪斌说,藏品的价值通常都是以藏品的稀缺程度决定的,尽管当初他花几十元买回来的钱币,现在有些已经升值了不少,但他并没有出售的想法。 “一有空,就拿出来把玩,和家人、朋友分享快乐,这种感觉很好。”沈雪斌说,现在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,他希望能把自己的钱币收藏馆办好,和游客们分享这些古币的历史故事,将钱币历史和文化传播开。